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08 10:18:08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016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016

  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教育态度与方式又决定了教育效果。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一)

  每一位家长都对孩子的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肩负着一个家庭的希望。然而,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尽管对子女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却往往适得其反,使家庭教育陷入误区。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过度的关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父母爱孩子,舐犊情深,特别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得到的爱更是强烈而集中,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生活的舒适,因而大包大揽,尽其所能地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做一切,过分照顾,过度保护,却不知恰恰是这种过度的关爱使家庭教育蜕化成了一种“抱着走”、“嚼碎喂”的“包揽”行为。过度的关爱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忽视了孩子们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挫折的能力训练。家长总在替自己的孩子设计一切,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将来干什么等无所不包。孩子没想到的,父母替他们想到了;孩子不能做的,父母替他们做了;孩子遇到困难,背后有父母,这样孩子根本就用不着费心费神去寻求解决问题和困难的途径,慢慢地孩子的问题意识弱化了,创造的灵性泯灭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被窒息了,孩子失掉了能动性,像木偶一样,很难再有探索、解决问题、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

  (二)望子成龙心切挫伤了孩子的自信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一些家长的望子成龙心切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以孩子尚未意识到的生存危机支配着孩子,把家庭教育狭隘的理解为仅仅是智育,片面的追求功利价值,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逼进了无休止的学海。一些家长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心理要求孩子,一方面过早的给孩子强化灌输各种书本知识,把孩子当神童;另一方面又常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或是出于盲目攀比心理,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参加各种名目的特长班,弄得孩子是苦不堪言;甚至有些家长期望孩子达到自己设计的目标,常常给孩子许愿:考上多少分就奖励什么东西。其结果是,孩子可能会为这些东西用功一阵子,但并没有真正对你要求他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更没有激发他愿意做这些事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习不能靠贿赂。孩子的兴趣特长是各不相同的,因而适合学习的项目和领域也各不相同,如果顺其天性,精心培养,则可大有作为,如果逆其天性,进行强制教育,就会像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的愚蠢做法那样,其结果只能令人失望。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甚至不顾孩子心智发育的规律,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违背儿童天性的教育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孩子的自信。

  (三)父母角色的不良运作造成孩子不良人格的形成一些家长抱怨孩子性格暴躁、自私、蛮横,有很多不良表现,甚至有攻击行为等,其实这些都与家长有关。现代社会向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多数父母的教育行为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的缺乏指导的状态。比如父母的性格所造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在人生价值观上对“成功”与“幸福”的诠释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过度关爱,使孩子养成了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心、爱护,而不知道如何主动地去关心爱护他人;怕自己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吃亏,有意无意的教给孩子一些自私的观念和方法,使孩子不能感到谦让、体谅、宽容他人也是一种责任;对孩子的爱中暗含着太强的功利性,一旦孩子不能达到自己设计的目标时,又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态度等等。一些孩子在家任性、霸道、依赖,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在外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主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被动、消极、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会关心他人,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等都跟这种过度关爱有关。此外,现代社会的发展,婚姻观念的转变,单亲家庭的增加,使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心理状态在教育行为中反应出来,导致一些新问题的出现:比如孩子封闭、孤僻、忧郁、敏感、多疑、逆反心理重、合作意识差等。因此,父母角色的不良运作是导致孩子不良人格形成的最直接原因。

  二、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人既可受惠于教育,也可以受制于教育。因此,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关爱孩子成长,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正确引导,理性施爱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教育态度与方式又决定了教育效果。因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理性施爱。父母爱子女天经地义,但是当这种爱失去了理智,毫无节制的扩展时,便会扭曲,便是溺爱。爱孩子,更需要了解孩子。孩子是否成才,不能只关注他学了多少门知识,考了多少分,成绩只是成才的一个方面。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智慧的启迪。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不掌握某些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但人们也可能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没有智慧。智慧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自己却不善思考,不思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真正的智慧之人,是自愿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在做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活跃的思维,从做的过程中能体验到生活的愉快和乐趣。“兴趣是专注和领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进步”。被迫去做的东西,总离不开功利,自愿做的东西,才使人振奋和聪明。当一种教育只看到功利的泛滥,却看不到兴趣的踪影,这种教育就不能算是有智慧的教育。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自由并非随心所欲,必须遵守相关的纪律。在教育中对孩子学习自由的超强控制,必然使他的大脑变得麻木不仁,使获得知识本身不再是一种充满理性愉悦的活动,而成为无尽的智力或心智的负担。倘若孩子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便有利于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体验学习的内在价值,从而保持比较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相反,缺乏学习的自由或压制学生的学习自由,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得不到尊重和激发,学习行为就成为一种条件性行为,受制于外在的强迫或诱惑,学习的价值也被理解为达到外在的社会的目的,那么,本该具有的求知欲与探究精神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公务员之家

  (二)因材施教,赏识激励赏识激励是家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力,都能够在不同的方面取得突出 ……此处隐藏1075个字……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能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修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护、期望和珍惜这些孩子。

  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是这样批评孩子的吗?

  1.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2.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的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4.引导: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此时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是错误的。

  5.适时: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又天性好玩,注意力易分散,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美国孩子教育成长的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美国孩子动手或研究能力往往比中国孩子强。

  1.美国孩子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

  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龋

  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是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2.美国父母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呀呀学语的孩子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美国报章,有鼓励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达成共识,想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首先应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流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之际都会和他说话,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人的人声、语境,认识不同人的脸、不同表情,维持愉快的情绪。平常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有问必答,同时母亲也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样,与孩子促膝谈心,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没有凌驾于孩子头上的架势。笔者认为,美国孩子为何长大上大学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大,这与父母对幼儿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3.美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据介绍,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当然也会有孩子怕寂寞,这也好办,就让他从小与小狗为伍。无怪当小狗失踪或去世时,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绝,因为孩子与狗的感情胜过了父母!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的生活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是这样看的,让孩子自己挣钱,是让孩子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挣钱的价值。

  上大学后,孩子就可申领信用卡,这是学会理财的第一步,支付账单,如果不及时付账单,个人信誉就有污渍,以后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在临近大学毕业时,汽车销售商就会到学校推销汽车。孩子租车后,开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过这时孩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买大件得有人给你担保,让你知道这钱不是白挣的。毕业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入增长,就会买房子、汽车,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这种体制可以让孩子尽早地适应社会独立的生活。

  这种培养孩子成才的体制,对中国父母培养孩子不妨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01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